最新消息
人民日報各抒己見:企業搬家為何調轉方向 | 2022-03-14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718/c1003-28562436.html" ●企業以遷址為手段更加靈活地配置資源,是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標志,也將促使不同地區差異化發展、營造自己的新優勢 前陣子沸沸揚揚的“華為遷出深圳”一事,如今證明是其將終端產能設在東莞,總部目前仍留深圳。不過,沿著這一熱點事件,人們發現近兩年不少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已悄悄遷址,而且大多是從一線城市遷往二、三線城市或干脆遷往中西部省份。本世紀初,企業遷址一度集中發生,那時主要從出生地搬到京滬穗深等城市。現在企業遷址調轉方向,說明了什麼? 企業遷址涉及生產基地重建、人員安置和錄用、兩地相關部門對接、配套產業銜接等一系列事項,復雜而繁瑣。最終決定從一地遷往另一地,肯定是企業反復考慮、充分論證的結果。一來,有“不得不走”的原因。制造業企業,不論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對土地、能源、用工的需求都是大量的。企業需要擴大規模,也要控制運營成本,但在一線城市,地價、工資節節攀升是大勢所趨。當通過向內精益管理、向外尋求優惠等手段不足以滿足需求時,企業自然會尋求更適宜的發展地點。二來,有“發展更好”的預期。前些年企業紛紛遷往一線城市時,理由集中在“商機多”“融資引才更容易”“獲取市場信息快捷”等方面。試想,如果這些優勢仍為少數城市所獨有、中西部仍然短板較多,企業今天怎么可能下決心遷址?事實上,近兩年西部的重慶、成都等地吸引了不少大中型企業投資落戶,許多企業表示從經營環境看與一線城市并無差別。當運行要素改變時,企業能夠找到比較理想的下一個據點、順利完成遷址,有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也是體制機制更靈活、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標志。 從更大范圍看,近兩年大批制造業企業遷址反映了轉型升級正加速推進。十多年前,計算機、通訊類研制企業放在哪兒都是值得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但現在,引資早已變為選資,高新技術產業也要看是在產業鏈低端還是高端。即使是中高端產品,研發環節、生產制造環節、品牌服務環節也各自有著不同的含金量。先行一步的地方,瞄準“微笑曲線”的兩端,逐步將傳統制造業企業或其中的加工制造部分轉出,既是遵循發展規律順勢而為,也是優化結構的主動做法。目前,北京上海等地GDP中的服務業占比已超過75%,可以預見這一占比還有可能繼續提高,并且會有更多城市不斷提高服務業占比。 一些地方有企業遷出,意味著另外一些地方有企業遷入。在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之初,不少人擔心“中國制造”會大量外流進而導致產業空心化。現在產業梯度轉移的雁陣模式日益清晰,既成為中西部地區的機遇,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也保持了“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 企業遷址說到底是現代經濟下企業不斷優化資源配置的方式。遷出地確有必要反思是否存在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但一看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名企業遷出就憂慮、緊張,甚至加以干預、阻攔,則沒太多必要。“互聯網+”的推進,正使企業“腦”“身”“手”各個部分在不同地方尋找最優環境成為可能。總部可能仍在中心城市,生產基地或許分散在多個地區,研發中心靠近科研人才聚焦區,數據中心也許又在千里之外,這種“一企多址”的現象將越來越常見。去年以來,地處西南的貴陽市成了許多大企業數據處理中心所在地就是證明。以遷址為手段更加靈活地配置資源,這是企業的新機遇,也將促使不同地區差異化發展、營造自己的新優勢。 《人民日報》(2016年07月18日19版)(責編:王倩、文松輝) 關鍵字標籤:新竹搬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