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青海牦牛產業發展再添一“翼” 2021-05-12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qh.people.com.cn/n2/2021/0114/c182775-34527884.html"

  牦牛產業,被稱為青海省農牧業發展的“第一產業”和“第一品牌”。  穩居“第一”的位置,一方面,源于青海是世界牦牛主產區,年存欄牦牛518萬頭,占全國牦牛總數的38%,居全國第一,素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稱;青海省有機認證的牦牛超過120萬頭,占全省牦牛總量的23%以上,是全國最大的有機牦牛生產基地。  而另一方面,青海省緊扣鄉村產業振興目標,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牦牛產業發展,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牦牛已成為全省區域優勢特色產業,惠及50萬農牧戶。  2020年5月,國家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布首批批準建設的全國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青海牦牛產業集群位列其中。入選“國家隊”,可以說為牦牛產業的加快發展再添一“翼”。為此,青海省立即成立由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組成的集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編制實施方案。  早在2012年,青海省就提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國藏羊之府”的戰略;2018年,青海省政府出臺了加快推進牦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成為青海省歷史上第一個針對單一產業出臺的專門意見,也是國內第一個省級層面出臺的牦牛產業實施意見;2018年,青海省政府又制定了“牦牛和青稞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高起點、全方位打造牦牛品牌為青海農牧“第一品牌”,拿出資金專用于支持牦牛產業發展。  依托打造“世界牦牛之都”先天戰略優勢,青海省通過牦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加快了牦牛精深加工、科技研發、標準化冷鏈物流、牦牛規范化生產基地建設,以及牦牛產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設、特色產業和創新創業孵化園區建設,帶動了14家企業(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80余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家省級產業園和2家科研院所參與牦牛集群建設,為青海省牦牛主產區農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并加快了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步伐。  龍頭引領,牦牛產業蓬勃發展  冬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天高地迥,滴水成冰。  走出青海五三六九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基地,視野中滿是蕭瑟枯黃。不經意間,山坡上緩緩移動的黑色牦牛群,讓人眼前一亮。黑色的牛群和枯黃的草地構成油畫般的意境,為寂靜的草原添加了流動的生機。  “牦牛不怕寒冷,身體很強壯,非常適應雪山草原惡劣的氣候,再冷的天,都可以在外面放牧。只要看到牦牛,牧民心里就踏實。”基地的藏族員工班尖說。  牦牛是荒原的靈魂,這“高原之舟”守護著神奇壯美的高原,也為勤勞堅韌的牧人們提供生命的滋養。  在久治扎了根,同牦牛結下深厚緣分的五三六九生態牧業公司總經理陸愛珍坦言,“牦牛就是牧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只要打好牦牛牌、念好牦牛經、算好牦牛賬,就能實實在在地幫助牧民走上脫貧路。”  在基地生產車間,流水線上身穿白大褂、戴著口罩的工人們,正在對牦牛肉進行精細分割。分割完成后,便是真空包裝。  “這些都是精選的三到四歲的牦牛,這個年齡段的牦牛肉質口感最好。經過屠宰、冷凍、二次加工、真空袋裝、殺菌處理等一系列流程后,再通過冷鏈運輸,從雪域高原運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基地廠長王世斌介紹著生產加工過程。  五三六九生態牧業公司相繼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建立了現代化畜產品加工基地、現代化舍飼養殖基地,成為了集牦牛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為一體的農牧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  2019年,五三六九生態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及11家合作社成立了青海五三六九牦牛產業化聯合體。聯合體在產業提檔升級中的作用,體現在加工標準化制定、技術支撐、品牌共建、信息共享等多個方面。  而青海三江一力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則聯合了湟源縣13家農牧民合作社。青海三江一力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了飼草種植基地、飼料生產基地、肉牛繁育養殖基地、有機肥生產基地和牛羊屠宰加工基地,打通了循環農牧業的全產業鏈體系。公司制定牦牛飼養管理統一標準、屠宰加工統一標準,引領合作社和種植戶養殖戶向標準化方向邁進。  “我們定期培訓一線技術骨干,搞好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拓展已經建成的智慧畜牧業平臺,完善‘全產業鏈’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提升產品品牌價值。”三江一力公司辦公室主任胡秉順說。  據了解,進入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名單,中央財政將給予1億元資金支持,用于牦牛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色”升級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  “按照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要求,青海全省將集中資金、人力、技術、信息等產業要素,突出圍繞牦牛產業基地建設、牦牛產品精深加工、牦牛經營組織建設等重點內容,以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牽頭,龍頭企業為主體,健全牦牛產業利益聯結機制,打造集一產夯實、二產提質、三產延伸為一體,青海特色優勢突出、一二三產緊密融合、鏈條結構合理的牦牛產業集群。”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玉虎介紹說。  “我們集中遴選打造15個牦牛生產大縣和以西寧海東為主的部分地區,共同構成建設區域。該區域內,牦牛產業15縣存欄牦牛約350萬頭,占到全省牦牛體量的70%;集群可帶動9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7家省級龍頭企業、57家省級以上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肉乳產量和產值體量均超過70%,具備建設牦牛產業集群的條件。”青海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趙得林告訴記者。  聯農帶動,圓脫貧致富夢  牦牛產業集群建設,最顯著的變化來源于牧民們的收益大大增加。  “我們以每公斤高于市場價2元的價格收購牦牛,又以每公斤低于市場價2元的價格將牦牛肉出售給牧民。”五三六九生態牧業公司銷售人員說:“這樣,一方面讓牧民人均可增收1000元,另一方面又節約了牧民食用牛肉的支出,每人年平均節約支出400元,這可是給牧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2019年,五三六九生態牧業公司收購聯合體合作社10000余頭按標準飼養的牦牛,輻射帶動牧戶3000戶。2020年,公司僅是通過久治縣農牧部門就向合作社的牧民群眾分紅60.46萬元。覆蓋貧困牧民480余戶1942人。  公司還形成了“牦牛銀行”綠色發展新模式。  “當聯合體牧民遇到困難時,可以把牦牛托管寄養到龍頭企業公司的牧場或養殖場,牧民在公司養殖場學習管理、養殖技術。經過科學管理、科學補飼后,公司與托管牧戶效益均分。因為標準化飼養,肉質大幅度改善,屠宰率和凈肉率提高1-4個百分點,公司產品質量也得到提高。”王世斌告訴記者。  “通過牦牛托管寄養方式,形成牧戶養殖風險由企業承擔、利益由牧民和企業共享的模式,為牧區脫貧致富趟出了一條可復制、可借鑒的好路子。目前,果洛、玉樹、海南等州都有了五三六九公司的牦牛養殖、收購、加工基地。”趙得林說。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零售渠道受阻,五三六九生態牧業公司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入駐扶貧832平臺,運用政府采購政策,疫情期間牦牛產品銷量不減反增,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疫情對牧區牦牛產業的影響。  青海三江一力農業集團則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自身優勢,在新產品研發、新市場開拓、品牌推介等方面進一步挖掘潛力,同時利用好“扶貧貸”資金,切實解決合作社短期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  “我們根據合作社經營狀況,采取訂單合作、指定基地合作、相互入股合作三種方式,促進農牧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所有聯合體成員單位在我們公司牛羊屠宰都免收屠宰費;公司還為基礎條件較好的合作社提供500萬元以內的流動資金貸款,由公司承擔貸款利息。”胡秉順介紹。  “高天圣境,生態澤庫”。2020年年末,隨著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綠色(有機)畜牧業暨牦牛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的舉辦,“青海牦牛”“澤庫牦牛”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澤庫縣是國家“三區三州”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全國牦牛、藏羊調出大縣。2019年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以牦牛和藏羊為主導產業,倡導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牧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成為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產業格局。  2020年,澤庫產業園內31個村的7539戶牧戶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加入到了產業園內的29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在企業的帶動下,采用“公司+合作社+牧戶”的方式,通過訂單農業,帶動產業園入股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聯合社的7539戶牧戶受益。  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牦牛產業集群區域覆蓋范圍內的6.22萬戶貧困戶、18.2萬人,將通過入股和就業等方式,結合合作社年底分紅,實現增收致富。  “力爭用三年時間的努力,將青海的牦牛產業打造成為養殖群體普遍提質、加工群體普遍增效、品牌群體集中引領,牦牛產業三產集群結構合理、協調有序、健康穩定發展的新格局。聚群區域內的牦牛肉產品量達到11萬噸以上,牦牛奶產量達到4萬噸以上,牦牛產業產值由目前的71億元提升至129億元。”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表示。  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打造牦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如今,“牦牛夢”已經成為高原上廣大牧民群眾的脫貧夢、致富夢、小康夢,匯聚成了一曲悠揚的動人樂章。

關鍵字標籤:人氣保冷袋
遊覽車公司堅持品質及服務
台灣各縣市皆可租遊覽車。
包車計時價格合理,旅遊一路舒適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