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脫發年輕化,保護頭發是場“硬仗” | 2022-12-12 |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new.qq.com/omn/20220523/20220523A08GCL00.html" ◎文《法人》雜志全媒體記者姚瑤▲CFP“你的頭發還好嗎?”如今,在年輕人社交圈中,“脫發”一詞似乎比“脫單”更受關注。年輕人社交時流行相互問候頭發,不僅是一種幽默,更有一份自嘲。提起脫發,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到中老年人,仿佛脫發這件事與年輕人無關。然而,近年來,脫發現象逐漸年輕化,越來越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面臨脫發困擾,一場場“頭發保衛戰”開始打響。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脫發人群數量較多、防脫需求量大,催生養發、護發、假發、植發等相關行業市場繁榮發展。為應對脫發問題,人們絞盡腦汁,有的選擇植發,有的在理發店常年保養護理,還有人直接購買假發以掩蓋頭頂“空洞”。頭發產業火熱的背后,是脫發人群焦慮的體現,也是對熱門賽道的追捧。近千億市場規模想象空間,正在不斷吸引著投資機構入場。防脫產品成消費者首選“我脫發挺嚴重的,從高中開始,每天洗頭、梳頭都要掉好多頭發。”5月初,90后職場白領王鑫(化名)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說,脫發已伴隨她十幾年,因自己頭發比較厚,之前并不在意,然而隨著步入職場,經常工作到半夜,她開始越來越擔心自己的頭發。為了治療脫發,王鑫早在幾年前,便購買了不同品牌的防脫洗發水和護發產品,價格從60元到300元不等。堅持使用一段時間后,“脫發有一定好轉”,但她不確定是否產品效果。在記者采訪的近10位消費者中,多數人為應對脫發,首選購買防脫產品,這是公認的最便宜且有效的方法。但進一步了解后發現,真正明顯改善脫發現象的產品較少,多數人購買只為尋求心理安慰。來自北京的90后消費者付博(化名)告訴記者,近幾年市面上出現了很多生發產品,號稱可以治療脫發,并且促進頭發重新生長。他曾經購買過某品牌生發液,嚴格遵循說明,但在使用一段時間后,脫發嚴重區域并沒有頭發生長出來,脫發現象也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出現頭屑增多的現象。記者在淘寶、天貓、京東等App上搜索“生發”,發現多種包括生發劑、營養液、生發噴霧、生發儀器等“生發神器”產品。售價較低的是生發片、生發膠囊、生發丸等口服藥品,價格只有十幾元。而來自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的進口智能生發儀器,售價從1萬元到4萬元不等。除此以外,多個網購平臺還售賣包括生發帽、生發梳子等產品,售價普遍在千元以上。《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頭發毛躁、頭發油膩、頭屑、發絲分叉、發絲干枯是五大主要困擾,而導致這些頭發問題的原因,包括空氣污染、過度熬夜、工作壓力大、頻繁染燙、不良護發習慣、美發產品的使用不當等方面。對比過去,20年前市場上的美發產品只有洗發水和護發素,而現在還有發膜、護發精油、造型噴霧等各式各樣的產品,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記者了解到,很多年輕人認為脫發極大影響社交生活,將其看作“頭等大事”。很多人注重內服外調,黑芝麻不離手,選購洗發水時盡可能選擇含有生姜、何首烏等成分的產品,更有消費者常年在理發店辦卡進行護發。植發市場滲透率不高國家衛健委2019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脫發人數超2.5億,平均每六人中就有一人脫發,其中男性約1.63億、女性約0.88億。30歲前脫發比例高達84%,60%的人在25歲時出現脫發,比上一代人的脫發年齡提前了20年,呈現明顯低齡化趨勢。因此,部分脫發嚴重的患者逐漸開始嘗試植發。記者發現,市面經營的植發機構具有多種宣傳方式。除各類型廣告以外,某些植發機構還會和理發店合作。4月初,記者走訪北京多家理發店,不論是較大的連鎖店,還是社區附近的小型店,說法幾乎一致,稱“可幫忙聯系植發機構,收費更優惠”。5月6日,記者走訪了幾家可以提供植發服務的機構。某連鎖護膚造型門店工作人員稱,該店有專門合作的正規植發醫院,植發費用約1萬元至2萬元。消費者可先在理發店購買一張價值980元的優惠券,優惠可抵一萬元。購買后,工作人員會帶消費者到合作醫院進行毛囊檢測,若檢測后消費者決定不做植發,門店將980元全數退回。某微針專科毛發植發醫院工作人員介紹,植發根據需要種植的單位數量和采用的技術單價收費。常見收費標準是每單位10元和每單位13元,分別采用傳統鑷子技術和微針技術。植發后的消費者體驗在網上“植發討論交流”小組可見一斑:有的植發后比較后悔,因植發期內疼痛、后續清理頭皮角質復雜;也有人對植發效果和收費價格基本滿意。雖然中國有著龐大的脫發人群,但實際接受植發醫療服務的人數相對較少。2020年,國內進行植發手術僅約為51.6萬例,滲透率為0.21%,這說明還有很大市場需求未得到滿足。中國的植發機構可分為三大競爭梯隊:連鎖型植發機構覆蓋范圍廣,處于行業第一梯隊;醫美醫院的植發科、公立醫院植發科處于第二梯隊;規模小的地方性機構與小型植發工作室處于第三梯隊。其中,民營機構市場份額達90%,公立醫院植發科僅占10%。在價格方面,艾媒咨詢數據顯示,1萬元至2萬元的植發價格最為常見,占比達50.6%;其次是1萬元以下的價格,占比26.2%,2萬元以上的占比23.2%。假發消費群體女性居多植發、護發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見效,對于尋求快速遮蓋脫發的消費者,會選擇戴假發。61歲的陳萍(化名)告訴記者,她年輕時便開始依靠假發遮蓋頭頂,但當年很多假發質量較差,很容易被人看出來,不過戴假發是遮蓋發量稀少最快的方法。來自互聯網企業的90后白領高鵬(化名)告訴記者,他近幾年脫發現象嚴重,女朋友曾為他網購過專門填補發際線的假發,真發編織、手感很好,但他內心對于假發較為抵觸,最終退貨了。高鵬說,他身邊很多男性朋友遇到脫發困擾,基本不會處理,只能任由頭發脫落。原因一是不知該如何解決脫發,二是嫌麻煩。記者發現,很多男性寧可將頭發剃光,也不愿選擇戴假發等方式遮蓋。而女性則不同,部分女性會在化妝上下功夫。2021年中國假發行業發展現狀相關分析顯示,從假發制品消費者性別及年齡群體來看,消費者以女性群體居多,主要原因為女性相對于男性更加注重外在形象及審美。從消費年齡情況來看,消費主力群體依舊以4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為主,但逐漸趨向于年輕化,主要原因是當前社會年輕人生活及工作壓力較大,脫發問題逐漸嚴重,加上角色扮演等新型潮流文化的發展,使得假發制品的消費年齡年輕化。記者在企查查搜索發現,近5年至10年,與“美發”相關的登記狀態為在業存續的企業超過52萬家,與“植發”相關的登記狀態為在業存續的企業超過300家。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脫發群體的共同需求催生了毛發保健產業,涵蓋洗護、保健品、理療、醫美、電商等多元業態,特別推動了養發護理、植發機構、假發產業蓬勃發展。技術的成熟、社會的互聯網化等因素,將推動毛發保健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未來3D技術、人工智能、醫療技術等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植發產業及電子生發產業升級。編審|崔曉林編輯|王茜校對|張波張雪慧嚴正聲明:“法人雜志”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得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投稿、約訪、轉載、合作事宜發現“分享、在看”和“點贊”了嗎,戳我看看吧 關鍵字標籤:假髮穿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