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二手平臺上“奇葩說”背后的秘密 2022-09-20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news.hexun.com/2018-12-23/195638971.html"

  “這是為了搞笑,還是網絡行為藝術?”  在一個小型電商行業研討會上,一位演講人指著PPT演示中的畫面笑著問道。圖片中是某二手交易平臺上,賣家出售的所謂自主研發的“電腦CPU”,號稱填補了若干空白,而售價僅為50元一枚。“太奇葩了,就是賣家覺得好玩惡搞的吧?”現場有聽眾回應。  “實際上,可能不是惡搞這么簡單。”演講者繼續演示,可以看到在這件“荒唐”的產品詳情介紹頁面下,用戶留言超過了兩百條,有的稱贊賣家有才,有的調侃其吹牛不打草稿。而賣家還針對用戶的留言,一一進行了回復與互動。  演講者指出,或許,這位銷售所謂自主研發CPU的“奇葩”賣家,只是為了博取眼球,嘩眾取寵;或許,這背后也有一門生意,只是生意的主線不在這些二手交易平臺上。  “仔細統計你們會發現,類似的奇葩賣家似乎越來越多了,而且總能上首頁推薦。”的確,除了“自主研發CPU”之外,在這個二手交易平臺上,還存在著大量驚世駭俗的商品。  例如,半瓶老干媽、比卡丘的精靈球、救爺爺的葫蘆娃、閑置半年的波音737、剛剛孵出來的迅猛龍幼崽……這些“奇葩”賣家在平臺上演繹的“奇葩說”,真的只是為了嘩眾取寵、博君一笑嗎?  “不,這可是一門新的流量生意。”  1  網售“奇葩”貨,“賣家”要的是流量  “我在意的是,這樣的話題能不能觸及用戶的敏感神經。”  多方聯系后,我們見到了李威和他的團隊成員。繼出售“半瓶山西陳醋”的話題取得成功之后,李威又開始琢磨新的方案了。他告訴懂懂筆記,在電商、社交平臺上出售各類奇奇怪怪的奇葩商品,是一門新興起的網絡營銷學問,而他自認為是其中的領軍人物。  作為一家創立剛滿一年的策劃企業,他和團隊憑借著博眼球的營銷模式,贏得了不少廣告客戶的青睞。而他們前不久推出的一個營銷話題,是在二手電商平臺上,“出售”一艘前蘇聯時代的所謂舊航母。  “買航母不懼美帝,為國爭光,這應該會是個好噱頭。”李威頗為得意的說,因為毛衣戰背景下類似的話題,大多能夠激起網民的激情。  他向懂懂筆記展示了同行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兜售的“新型戰斗機”。詳情頁面下,竟然有六七百條留言互動。甚至還有部分買家假裝當真,詢問“新型戰斗機”的具體出廠年份和機械配置。  “他們這次的話題目標,是留言互動破千,廣泛引發熱議。”李威表示,這些標價上千萬的二手“航母”、“戰斗機”、“坦克”;數十元的“自主CPU”、“天氣控制芯片”;幾塊錢的半瓶老干媽、陳醋、酸奶,自然不會有用戶會下單購買。  但是,成百上千的留言以及網絡熱議,吃瓜群眾卻配合賣家演出了一場“好戲”。在他看來,圍觀“奇葩”賣家銷售“奇葩”商品,似乎已經成了一些二手電商、社交平臺上的亞文化現象。  “必須要是大開腦洞的商品,夸張的圖片,夸張的描述,買家才會將商品當成故事來看。”在李威的安排下,他的團隊又開始著手設計一些不著邊際的奇葩產品圖片,撰寫鬼話連篇的介紹文案了。  他和團隊往往會尋找一些社會熱點話題,在網民神經的最癢處炒作。“有人點贊,也有不少人罵,這些都在我們的預料當中。”在李威看來,炒作營銷話題,只要能夠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引起了更多互動,無論名聲好壞都可以視為成功。  對于這種營銷團隊而言,最可怕的是“奇葩”商品發布上線之后,話題不溫不火,達不到預期的熱度。說白了,話題炒作有點像孵化流量明星,要么成就一名巔峰網紅,要么培養一位逗趣“網丑”,關鍵點還是流量。  因此,在這些機構推動下,一些幾乎不用花費太大成本的話題或許就會被推上平臺流量多、曝光度高的推薦頁面。只有那樣,背后的金主才會看到他們的營銷能力,能將一些平凡的“話題”不斷分享、裂變,讓影響力持續擴大。  只有這樣,一些需要營銷策劃推廣的客戶才會被他們的能力打動。  2  將“奇葩”刷上推薦,讓裂變推動傳播  “價格有點貴,但賣家真的很厲害。”  李思語在李威的公司里負責文案工作,她每天都要在文檔里錄入一行行看似無厘頭的“評論”,再交給第三方刷單機構,在團隊所發布的“奇葩”商品后面冒充網友留言。  她告訴懂懂筆記,除了推薦的商品文案要充滿笑梗,網友留言也都是些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每次炒作新話題,她都要撰寫數百句類似的評論,當作烘托氣氛的“柴火”。  “抓住平臺的規則,想上推薦頁其實并不難。”當第三方刷單機構將這數百條評價刷上互動留言、購買咨詢之后,商品的搜索排名就會開始上升。此時,有部分設置了相關興趣標簽的用戶,就能看到商品推薦了。  如果商品頭圖足夠吸引,詳情內容足夠搞笑,留言內容足夠豐富,那么真的用戶就會進行分享、互動,這就是話題的第一輪裂變。當話題熱度上升、原創留言增加時,就可以通過多渠道轉發了。  “只要找準用戶的興趣點,這些話題裂變傳播的速度會相當驚人。”李思語告訴懂懂筆記,以“出售精靈球”這一話題為例,他們在商品詳情介紹中畫龍點睛的那一句“比卡丘被火箭隊抓走了,賣精靈球籌集路費去冒險,”就戳中了不少網友的笑點。  包括“兜售”精靈球的賣家昵稱,取名為“小智”,也是為了勾起了眾多85后、90后網友的回憶。因此,發布“精靈球”的二手商品頁面,被大量用戶進行了評論和轉發。  “大概在一天時間,交易平臺上的買家原創留言就超過三百,瀏覽量高達上萬。”而她本人轉發在其他社交平臺上的分享鏈接,也點擊率頗高。在流量為王的網絡世界里,任何真實用戶的點贊、留言、互動都顯得十分珍貴,甚至成為他們團隊將來爭取客戶的資本。  李威這些看似無厘頭的營銷策劃,也為他們帶來了不小的商機。  據他透露,公司成立一年來,策劃了近二十輪類似的話題,幾乎每一輪都能在一些二手電商平臺、社交平臺上,獲得數十萬綜合瀏覽量。其中,“半瓶98年可樂”這一奇葩話題的火爆,更直接帶來了兩個營銷大單。  作為一家商業策劃機構,在兜售噱頭、娛樂公眾之余,又是如何通過這些流量和影響力變現的呢?哪些企業,會對這種永遠賣不出去的“半瓶可樂”、“半瓶老干媽”感興趣?  3  熱話題植入產品,如此流量變現?  “這是我們團隊的成功案例,在座的各位領導請看看數據。”  在一家智能門鎖生產企業的會議室里,李威正在向市場部和負責人介紹他們團隊成功營銷案例,他很希望爭取到這一類智能硬件企業的推廣合作訂單。最近他們拜訪了不少廣東和福建的相關企業,“有不少客戶對我們展示的流量數據十分滿意“。  這些數據,幾乎全都是來自奇葩商品的炒作。他想向客戶表達的是,團隊既然能夠創造出如此火爆的熱門話題,同樣也能夠借助出色的策劃能力,幫企業策劃營銷方案,宣傳推廣2C市場的產品。  “總之是個噱頭,方案能不能打動這些客戶我也沒有把握。”話雖然謙虛,但憑借這些華麗的數據和成功案例,李威在過去半年里,的確談下了不少營銷合作。  而那些無厘頭的二手商品,實際上正是他們團隊為部分客戶打造的營銷策劃載體之一。在部分熱議商品的詳情頁面下,留言往往會被“無意”穿插客戶品牌的產品內容,這便是“軟宣”。  “如果推廣的產品與話題商品類目相似,那么效果就更好了。”他告訴懂懂筆記,以前幾個月策劃的“售半瓶山西老陳醋”話題為例,當留言達到一定數量時,團隊就會安排自家的賬號,前往留言區植入“廣告”,內容則是某本地品牌的醬油產品,然后再把這些自家留言刷上去。  而接下來的幾天,用戶的評論將逐漸被穿插的“軟宣”所引導,從討論山西陳醋,變為討論這款醬油的褒貶。而評論中一些“熱心網友”所發布的購買鏈接,就成了產品轉化銷售的入口。  “產品成交數據還行吧,關鍵是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傳播。”因此,類似的線上營銷模式,頗受部分本地中小品牌的青睞。每個炒作話題,能夠植入若干相關類目的品牌產品,如蠔油、魚露和雞精調味品等。  按照植入一款產品收費萬元計算,二手平臺上一款成功的“奇葩”商品,其話題影響力常常能為機構帶來數萬元廣告收入。這也就難怪有那么多“賣家”,翻著花地將閑置的“航母”、“坦克”、“戰斗機”都掛到平臺上叫賣了。  但是,發布類似無厘頭的奇葩商品,二手交易平臺、社交平臺就不管嗎?李威解釋,只要商品名稱不違規、不違法,一般都能夠順利發布。  而且至今他們還么有“話題商品“被買家舉報下架的情況發生。  通過在電商平臺、社交平臺發布“奇葩”的閑置商品,引發用戶熱議,產生自然流量與互動。再利用數據,吸引中小品牌投放廣告,以此獲利。對于類似李威這樣的營銷策劃機構而言,只是生財道路之一。同樣的首發,換一個形式,也可以在一些知名搜索引擎、貼吧、短視頻平臺上實現,只不過不是賣一件奇葩商品,而是一些奇葩話題、假消息、“網丑“的短視頻罷了。  這些伎倆,對于不明真相的網友來說,似乎只是參加了一場啼笑皆非的網絡鬧劇。然而圍觀的吃瓜群眾越多,就越能為策劃、營銷機構創造了大量數據成果,并以此變現,實現收益。  無論是過去的話題營銷,還是如今的“奇葩”二手閑置,實際上都體現出了機構、商家對于線上流量的渴望。在線上流量越來越昂貴的當下,想方設法圈流量是很多金主的渴求和痛點,從在商言商的角度來看,“李威“們也是在憑頭腦吃飯。而且他們從來不在乎什麼五環內、五環外,能讓蕓蕓大眾在網絡世界中被他們的策劃吸引,就是成功。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懂懂筆記。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字標籤:www.ljtwm.com
遊覽車公司堅持品質及服務
台灣各縣市皆可租遊覽車。
包車計時價格合理,旅遊一路舒適暢快。